002cc白菜资讯检测网 MBA    MEM  MPM
教学和师资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和师资 > 教师观点 > 正文

王众托与系统工程研究所的40年

发布者:   时间:2018-04-17

1.创建系统工程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科体系

王众托在1981年开始参加中国研究生与学位教育体系的建设,他连续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在学位工作草创期间为硕士和博士点的授予和博士生导师的遴选、特别是系统工程学科和后来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做了许多工作(包括专业名称的确定以及专业间的分工,培养方式的确定等)。

在系统工程学科建设方面,1979年他参加了教育部派往美国和日本考察系统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代表团,掌握了国外的动态,回国后他们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各院校的专业特点,确定了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各校的主攻方向。从此奠定了系统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基础。

他结合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特点和002cc白菜资讯检测网工科专业的强势,把他领导的系统工程研究工作首先定位于系统工程思想、方法与工具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上,特别是企业工程建设和生产的资源分配和计划、调度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和优化工作。当时这些方面确实需要有一种统筹考虑的思考方法。他们把主要力量投入到厂矿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深入了解生产实际过程以及现场人员的想法和期望,把现代化的系统分析方法加以应用,取得了可观的效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与此同时,他们又利用队伍中有的成员熟悉农村和农业的优势,结合县区综合规划,开展农业系统工程应用研究,成为我国农业系统工程建设初期少数的几支骨干力量之一,对农业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一开始就注意运用计算机在系统分析和数据处理上的应用,无论在研究生课程设置还是实验室建设和装备的购置、乃至于新的软件工具的引进上,都进行了很大的投入。为企业进行的系统工程项目都配置了信息管理或决策支持的系统。由于研究生得到较多的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训练和实践,许多人毕业后都成为所在单位的信息技术骨干。到上世纪90年代信息化高潮兴起时,他们在思想和技术上已经有所准备,不但承担了一批信息化任务,而且还前瞻性地开展了知识管理的研究。

外界对他们研究所的评价是能够深入实际、工作踏实而有成效。同时他们也没有忽视在实践中寻找学科研究课题。他们研究所在多目标优化、人工神经网和进化算法在决策分析中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在国内都是走在前头的。

在世纪之交,管理类其他各学科有了较大的发展,原来从事系统工程的单位和学者不断转向另外几个管理学科时,他们还能坚守系统工程阵地,并且与时俱进地向新的领域进行探索,成为国内有一定特色的系统工程研究据点。


2. 企业工程建设和生产领域中的系统分析与优化

上世纪70年代末,各地的建设陆续展开,生产也逐步发展,都需要建立合乎客观规律的制度和紧张而又有秩序的工作进度,这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安排。他和他的团队曾经完成了许多应用网络计划进行项目管理的项目,考虑到传统的网络计划方法无法解决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资源的调度困难,曾经把组合网络计划经过改进加以运用,并把一种新的决策关键路线法及其计算机程序,应用于项目进行中需要临时修改决策的施工和检修工作之中。他们还注意到要把科学方法和现场老工人的经验相结合,实施的结果使得工期大大缩短,出乎国外业主的预料。他们在小型计算机和微型机上开发了应用软件,跨过了当时对于大型主机的依赖。这一系列的工作曾获国家级的奖励。

他们还针对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产品结构、加工方案的编制,为了避免在有多种加工方案时使用试探方法的累赘,他们创造性地提出过一种以虚拟装置为基础的建模思想和方法,与基于知识工程的决策意向分析以及多目标优化相结合的软件系统,可以用来提高原油加工的效益。这项成果曾由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向各炼厂推广,使得产品优化的思想方法得以传播,加上各厂的再开发和有力的推动,使得炼油系统获得很大的效益,人民日报还做过报道。他们的成果获得了有关部委的奖励。

他们曾为电力主管部门为西北电网火电布局和发展规划进行过建模和优化分析,提出过可行方案供电力部门参考。

他们还为鞍钢的水资源的需求和供应进行过预测,对水的合理利用进行过系统分析,为大型装置的节水提供过可行方案,所提供的数据和方案为公司所采纳。


3.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开发

1986到1988年间。他作为中方负责人,在位于维也纳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主持由我国家科委与该所进行国际合作的项目“整体发展研究专家系统:中国山西实例研究”,项目名称虽然叫专家系统,开始立项时也只是针对以煤炭生产和运输为主的能源规划,后来考虑到能源生产涉及其他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和环境保护,他主张开发成一个综合的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经过双方反复商讨和研究,把系统从原计划的一个范围较窄的系统,开发成一个有相当规模与深度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当时他觉得既然是为中国使用而开发,就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面向实际,充分运用我国自己进行过的系统分析成果,与该所的先进技术与工具相结合。这项工作开了我国大型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研发的先河。由于有较大的规模和具体的实际背景,又集成了多项技术,该系统也为IIASA拓宽了研究领域,成为一段时期该所的保留示范项目。他在总结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最早提出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决策支持系统的新概念,将经验推广到他们研究所后来承担的国务院办公厅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几经扩充发展,从1992年以来将近20年一直在为中央高层领导服务〕之中。

他在决策分析的研究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认识到当前人们常常把许多决策的失败归咎于客观环境,而忽视了本身对决策的顶层设计与宏观安排。他认为在具体决策之前,人们应该对整个决策的过程预先加以筹划,包括如何明确任务和目标、各方利益协调遵循什么原则、由谁来建言献策、由谁来通过什么程序最终拍板、执行时由谁来监督检查,出了问题怎样问责,这一切一切也都有个选择和决策的问题,这就是“元决策(对决策进行的决策)”问题。原来国外对元决策曾有一种比较狭隘的理解,王众托对元决策进行了全面的阐发,特别是结合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方法。并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高层决策者的决策风范和思维过程问题。后来他把元决策思想与方法集成到他们为某军事领导机关开发的决策支持系统之中,理顺了原来领导决策的思路,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4.信息技术在系统工程和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与局域网开始引入国内的时候,他就主张使用这类新型信息工具,并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千方百计为企业与地方政府机关开发在微型计算机上的信息系统,在缺少大型主机甚至小型机的条件下,也能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信息化工具结合起来,当初也有人怀疑像这样的小系统能干什么大事,但随着微型机与网络的发展,系统的规模和功能也在逐步扩大。由于这类系统容易开发和扩展,用户乐于接纳,以致后来成了应用的主流。王众托后来说,没想到他们的早期努力倒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

他很早就关注过控制与管理一体化的问题,1985年就曾经研究过从宏观到微观的管控一体化及其分布式实施的方法,出版了《分布式控制与管理系统》教材,这本著作曾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管理和信息化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而管理信息化初期在国外也遭受过挫折。在我国,管理信息化也遇到各种困难,如何健康地发展,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王众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支持下,开始研究信息化和管理的关系。他搜集了国内外信息化不成功的实例和数据,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认识到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外初期从事信息化的人主要关注的是信息工具,忽视了管理过程本身,特别是忽视人的因素,而领导对信息化的实际作用缺乏认识,甚至把信息化当做一种摆设,造成了信息化和管理实践脱离,除了一些简单的、小型的系统之外,许多大型项目虽然投入巨额资金与人力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效果。他认为,解决的方法是必须使信息化紧密结合管理实践。而当前管理面临重大的变革,因此他提出信息化必须与管理变革相结合,相互促进。这些见解写进了专著《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之中。后来发现这些思想符合了后来发展的总趋势,并逐步为企业界所接受。经过他们的宣传,也使得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从规划开始就减少了盲目性。


5.开展知识管理研究,创建知识系统工程学科

王众托从有关知识经济的讨论中注意到知识管理的问题。由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一种重要的资产,需要有效地加以组织、管理,使其在创新和决策中发挥作用。信息管理向纵深发展自然就和知识管理相关联。因此他在研究信息化与管理的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知识管理。但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的主要是显性(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的)知识,而那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在创新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它的管理涉及对人和组织的管理。怎样把两种知识管理集成起来发挥综合作用是需要加以研究的。他提出了建立知识系统工程这样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利用系统工程思想、方法、工具来实施知识的经营和管理。为此他撰写了《知识系统工程》专著。后来他们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在和国外同行的合作中又得到基金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与国外同行筹备建立了国际知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会,他担任了副理事长。还创办了《国际知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报》,由他任主编。几年来他们在基础研究上取得许多进展,并开始运用于实际,使得他所带领的团队成为国内知识管理方面一支活跃的力量。

在研究知识的组织与管理的同时,他还研究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关系。他认为钱学森教授所倡导的思维科学与知识管理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产生、获取与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关系密切。他提出了“系统直觉”这一新的概念,作为人对系统认识的一种重要阶段和系统集成创新与建构的基础。他还吸取我国传统哲学注重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状态的思想,提出知识的连续谱系中不同阶段各种知识转化的新思路,克服了过于强调二分法的局限性,而把各种知识转化过程统一起来。

6.为地区高技术发展和普及做贡献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大连市科技领导中有几位有识之士深感大连需要发展高新技术,提出了自己研制用于控制的小型通用计算机的计划。他们把这项任务看作是一次难得的通过实践掌握和普及计算机的机会,由于此前他参加过两个计算机控制的实施,有过一些基础,当时就由他负责总体设计。这类小机器结构简单,技术指标不高,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极端缺乏参考资料的条件下,要从指令系统、硬件体系结构到逻辑电路全都从新设计,甚至于电源变压器和机箱都得自己设计加工。元器件都得到上海顶着烈日往返于各器件厂自己去采购。当时由于优质器件都供应了重大尖端任务,他们只得从采购来的次一级的元器件中反复筛选、老化。全力以赴地日夜赶工,不到一年完成了一台整机,并在船板切割、线材激光测径系统中做过实验,尽管后来由于种种非技术因素的干扰未能进一步做下去,但总算填补了大连不能自行研制计算机的空白,使人们解放了思想。

有了计算机实物,就容易进行计算机的普及教育了。他深知新技术的采用必须思想先行,不仅要让从事信息化的专业人员提高认识,还需要使领导和广大群众解放思想,因此普及工作必须及时跟上。当时最大的障碍是“四人帮”及其党羽动不动就挥舞业务冲击政治的大棒,干涉科学技术的普及。可是由一批老模范、老工人组织的工人技术协会(那个时候唯一合法的科技组织)顶着压力出面组织培训活动,鼓励和支持王众托去主讲。当时在大连工人文化俱乐部的小剧场里坐满了渴求知识的听众,但连个黑板都没有,每次都是把内容像大字报一样写在大纸上,带去悬挂使用。为了照顾听众的接受水平,还得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比喻来解释比较抽象的原理。他还记得为了解释数字计算机的核心概念:存储程序,他用了诸葛亮授予马岱三条锦囊妙计,让他依次打开执行来打比方。这种培训在推广新技术方面有着深远影响,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企业高管津津乐道回忆起当年这种难忘的启蒙教育情况。这样的开拓性工作撒下了高科技的种子,至今也还常常被大连信息界的资深人士所称道。

他长期担任大连市委市政府的咨询委员,对大连市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都曾经进行过咨询和专题研究。他能够不顾个人得失,为了长远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坦陈自己的意见,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得到领导的认可。

 


来源:王众托传记



王众托

王众托(1928-   ),原籍湖南平江,出生于北京。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家。中国系统工程学科与研究生学位教育创建人之一。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曾任002cc白菜资讯检测网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第一任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知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院士。在企业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的系统分析与优化、工程项目管理、县区经济发展战略与综合规划等方面做出果有巨大经济效益和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原国家科委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合作的重大项目,开我国大型决策支持系统研发的先河。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全面阐发元决策的理念,提出决策顶层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在知识管理领域创建知识系统工程新学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和多项部委级奖励。1998年当选全国模范教师。




分享到: